你们好!在实习岗位上辛苦了!现将你们在实习期间需要办理的有关事项通知你们,请大家按要求进行。
实习要求及内容:中药鉴定实习2周,中药炮制、药剂实习2—3周,要求熟悉中药鉴定、炮制、制剂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熟悉常见药材识别和常用制剂,熟悉常见中药鉴定方法和炮制、制剂手段。实习单位盖章,实习结束返校时带回,辅导员收齐交继续教育部。
2011年10月10日前完成写作(要反复修改并请带教老师进行指导),10月20日上午进行论文答辨,答辩地点在我校行政楼二楼。本通知附件有论文模式和写作范围,学生按模式格式打印好,一式二份。
每年两次:5月25号左右~6月初;11月25号左右~12月初,全部成绩合格的学生上网申报,打印申报表,并签名确认。申报表由辅导员收齐后交继续教育部。已有专科毕业证的学生11月份可申报本科毕业证。
注意在元月份查看有关报名通知,并按要求时间报考;于四月份参加全省学位英语考试。
申报要求:学位英语考试合格或具有英语四级证书、学位课程达到规定分数。学位课程达不到学位分数要求的可以补考。申报学位需与本科毕业证同时申报。请同学们注意与继续教育部联系,获取准确信息(0716—8023548)。
请班级编辑联络用表,内容有:实习医院,电话号码,QQ号码等,建立QQ群组;联络信息如有变更应及时通知班主任;经常查看学校网页中继续教育部相关信息,以便及时了解考试、办证等情况。
中药学自考本科班学生需撰写毕业论文并参加论文答辩,在此,要求同学们认真准备,按要求撰写论文或综述,在学校规定的时间返校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时间为2011年10月20日。撰写内容可以是中药学研究、教学、临床运用、中药产业发展等方向,论文字数约2000至3000字。现提供论文撰写格式、范文及相关杂志网站,以便参考:
1.论文格式——题目:题目应当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本文的特定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字,如果题目语意未尽,用副题补充说明。
2.论文格式——作者:署名的作者只限于那些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研究工作、做出主要贡献,并了解论文报告的全部内容,能对全部内容负责解答的人。其他参加工作的人员,可列入附注或致谢部分。
3.论文格式——摘要: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有数据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摘要一般200-300字.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4.论文格式——正文:论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等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如图1,图2-1;表2,表3-2;附注:1);文献[4];式(5),式(3-5)等.具体要求如下:
4.1论文格式——图:曲线图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无量纲可以省略),坐标上采用的缩略词或符号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4.2论文格式——表:表应有表题,表内附注序号标注于右上角,如“XXX1)”(读者注意:前面“”引号中的实际排版表示方式应该是“1)”在“XXX”的右上角),不用“﹡”号作附注序码,表内数据,空白代表未测,“一”代表无此项或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
4.3论文格式——数学、物理和化学式:一律用“.”表示小数点符号,大于999的整数和多于三位的小数,一律用半个阿拉伯数字符的小间隔分开,不用千位擞“,”,小于1的数应将0列于小数点之前。例如94,652应写成94 652;.319,325应写成0.314 325。应特别注意区分拉丁文、希腊文、俄文、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标明字符的正体、斜体、黑体及大小写、上下角,以免混同。
4.4论文格式——计量单位:论文中使用的各种量、单位和符号,必须遵循国家标准GB3100-82, GB3101-82,GB3102/1-13-82等的规定.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一律采用国际通用符号。没有相应符号的非物理量单位可使用中文(如“件”、“台”、“人”等),它们可以与其他单位的符号构成组合单位(如“件每秒”的符号为“件/S”)。
湖北中医药大学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中药饮片抽样检查思考
姓 名:张海涛
专 业:中药学
准考证号:015710110098
中药饮片抽样检查思考
张海涛
【摘要】 现今中药饮片质量堪忧,严重影响到患者用药安全及疗效,本文阐述了中药饮片从产地到生产、流通、使用、检验等各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抽检;中药饮片
中药饮片是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中药材和中成药共同组成中药产业的三大支柱,既被用于医院、药店的直接调配,又是中成药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和中成药的质量,进而关系到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及疗效,而现今中药饮片的质量状况却令人担忧,近年来各地发布的药品质量公报中所公布的中药饮片的不合格率普遍在30%以上,并长期居高不下,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就在抽验过程中发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1 在抽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1 经营和使用单位存在的不规范 主要体现在中药饮片的进货渠道难以确定,笔者在抽样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医院和药店为了应付药监部门的监管,先通过正规渠道购进少量的中药饮片以获得相关资料,再从非法渠道低价购进同品种的中药饮片进行销售,以偷梁换柱之法欺瞒监管人员,逃避法律责任,而由于中药饮片一般都是拆除包装放入药屉中后再进行销售和调配,这样就造成了难以确定具体的生产厂家,往往处罚落在了正规的生产企业头上,生产企业也有苦难辩。
1.1 经营和使用单位存在的不规范 主要体现在中药饮片的进货渠道难以确定,笔者在抽样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医院和药店为了应付药监部门的监管,先通过正规渠道购进少量的中药饮片以获得相关资料,再从非法渠道低价购进同品种的中药饮片进行销售,以偷梁换柱之法欺瞒监管人员,逃避法律责任,而由于中药饮片一般都是拆除包装放入药屉中后再进行销售和调配,这样就造成了难以确定具体的生产厂家,往往处罚落在了正规的生产企业头上,生产企业也有苦难辩。
1.2 生产企业存在的不规范 我国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技术工艺落后等现象,致使在加工过程中有效成分流失,加之混药、二次污染等人为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自2002年我国实施中药饮片生产企业GMP以来,仅有少数的饮片厂获得了通过,其中未通过的生产企业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现象,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有的饮片厂销售的品种中有70%是来自中药材市场或个体小作坊,他们仅是将购来的饮片简单的加个包装便进行销售,这样不但所售饮片的质量难以保证,也为个体小作坊的非法加工提供了生存的环境,给中药饮片的市场秩序带来了不稳定。
1.3 中药材原产地的采收、加工不规范 我国中药材生产还是以个体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科学种养水平很低,缺乏规范化的生产质量控制标准,生产管理粗放,施肥、灭虫大多不顾忌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采收时间较为随意,加工方法落后,致使在原产地的初加工过程中造成有效成分流失、杂质过多等问题,无法做到质量的稳定和统一。
1.4 仓储、养护不规范 由于中药饮片的特殊性,对储藏和日常养护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普遍存在重医轻药的现象,中药饮品在医疗机构所使用的药品当中又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因此,其仓储条件普遍较差,再加上缺乏有经验的药工进行必要的养护,致使中药饮片在储藏期间极易发生霉变、虫蛀、走油、有效成分下降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饮片质量,也给监管带来了麻烦。hTtP:/
2 在检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1 检验标准的缺失 中药饮片长期以来执行的三级标准,分别为《中国药典》、《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各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其中《中国药典》主要收载的是中药材,中药饮片仅收载了极少的一部分,如《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的534种药材及其制品中,绝大多数品种“炮制”项下未规定浸出物、有效成分含量等测定指标;在170个对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了规定的药材中,只有15个药材的炮制品有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指标,仅占8 .8%。同时,此三种标准亦存在着相互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之处,如槐花炭的炮制工艺对火候便有不同的规定,北京、江西等地规定为武火炒至焦褐色,存性,而湖南、湖北等地则对火候无规定,安徽则规定为中火[1],由此造成了各地饮片质量不统一。同时标准中的炮制术语模糊,如“炒制”仍沿用了“文火”、“中火”、“武火”等术语,对温度没有具体的要求,使炮制人员难以掌握,而《中国药典》2005年版药材炮制通则“炒”的项下,又明确了应掌握加热温度、炒制时间及程度要求[2],这也存在相互矛盾。
2.2 检验标准的专属性较差 中药饮片的检验标准大多较为简单,只有少数品种有含量测定检测项目,大多“性状”、“鉴别”为主,但是由于受到加工、人工栽培、土壤、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饮片的性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以现行标准难以对其做出准确判断。另外,对饮片中存在的霉变、虫蛀、杂质应占比例标准亦没有明确规定,既给检验者带来了困难,又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2.3 检验标准的概念模糊 《中国药典》2005年版对中药饮片的概念仅在药材通则中有简单的描述(系指药材经净制、切制、炮炙处理制成)[2],以致有些品种究竟是中药材还是饮片难以分清,如枸杞子,在《中国药典》2005年版和《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都有收载,并且描述基本相同,若是算中药材就应该执行《中国药典》2005年版,如算中药饮片就要执行《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3 建议
要实现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就必须要加强中药饮片的管理。第一,要从源头抓起,尽快推行中药材GAP进程,并组织相关单位派驻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到原产地指导采收加工;第二,大力推进中药饮片生产企业GMP认证,规范生产企业的行为;第三,对中药饮片的经营、使用单位加大监管力度,通过查账目、查价格、查仓储来规范其进货渠道和改进仓储条件;第四,进一步完善标准,明确定义,使炮制人员和检验人员有据可查,有据可依。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2005, 318.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18.